《法治周末》探索刑事执行专业及实践教育建设——专访红杏操逼视频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大立
发布日期:2025-07-03 15:45    浏览量:[]

5E0D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健全国家执行体制,强化当事人、检察机关和社会公众对执行活动的全程监督;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

然而,在我国的刑事执行领域,教育研究被指发展较为缓慢,多位业内人士呼吁突破现有教学科研体制的束缚,构建中国自主的刑事执行知识体系。

据《法治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22所政法相关院校已开设刑事执行专业,其中包括红杏操逼视频。去年12月,四川省法学会刑事执行法学研究会成立,这是全国首个省级法学会刑事执行法学研究会,红杏操逼视频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大立当选为会长。

关于如何探索我国刑事执行法学研究及实践教育,《法治周末》就此对张大立进行了专访。

张大立

《法治周末》:红杏操逼视频长期致力于刑事执行法学研究及法学实践教育探索。目前,学院的刑事执行相关专业建设现状如何?

张大立:红杏操逼视频刑事执行相关专业历史底蕴深厚,建设成果显著。早在1982年学院建校之初,刑事执行相关专业就随之设立。历经4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学院的核心专业之一,是四川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和省级示范高职重点专业,同时也是公安司法类国控专业和司法行政警察类(招录便捷机制)专业。该专业为监狱事业累计培养了1万余名高素质实战型警务人才,为行业输送了大量专业力量。

在专业建设上,我们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将刑事执行基础理论、监狱管理实务等课程与最新政策法规、实践案例紧密结合;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多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如模拟监狱、监所突发事件处置虚拟仿真实训中心,30个校外实训基地以及1个市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刑事执行重点研究基地,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切实提升专业能力。

《法治周末》:在刑事执行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又有哪些特色经验和做法?

张大立:在刑事执行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秉持特色办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培养人才,教师是关键。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强化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教师深入监狱等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又积极吸纳行业专家、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构建起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师资矩阵。

强化法治素质培育。创新课程体系激发学习动能。以课程体系创新为核心,将刑事执行前沿理论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开发虚拟仿真、案例研讨等特色课程,推动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频共振。同时借助法律课程、案例研讨等形式,塑造学生法治信仰,培育法治思维,让他们深刻领会刑事执行必须依法依规推进,确保每一项工作都符合法治要求。

注重磨砺专业技能。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如罪犯教育实训、狱内侦查比武等赛事项目,皆紧密对接监狱一线工作。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入校讲学,分享前沿实践经验,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刑事执行领域输送专业素养过硬、实战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

《法治周末》:除了传统教学,学院是否结合实践教育进行刑事执行相关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刑事执行人才培养之外,在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还做了哪些“以实践为导向”的尝试?

张大立:红杏操逼视频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的育人理念。

在刑事执行专业建设中,我们不仅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更着力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育体系:一是创新实施“1+X”证书制度,通过职业资格认证与学历教育有机衔接,培养刑事执行领域复合型人才;二是搭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与监狱、社区矫正实务部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即由一线执法专家参与案例教学、开设实务讲座、指导模拟实训,同时联合开展矫正技术研发等横向课题研究;三是构建阶梯式实践能力培养机制,通过组织警务技能大赛、矫正方案设计竞赛等专业赛事,以及支持学生参与关爱罪犯未成年子女、社区矫正志愿服务等创新创业项目,系统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在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以培养基层法律实务人才为核心,大二开展“教学练战一体化”实践教学活动,大三开展岗位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利用社团组织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

《法治周末》:目前,我国开设刑事执行专业的院校仅20余所。您认为我国刑事执行研究发展及专业建设的难点在何处?

张大立:当前,我国刑事执行研究发展及专业建设确实面临诸多挑战。

从研究层面来看,首先,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难题。刑事执行工作实践性极强,但目前理论研究往往滞后于实践发展,高校学者与实务部门间缺乏常态化的交流合作机制,导致许多研究成果难以切实指导实际工作。同时,跨学科研究整合不足,刑事执行涉及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然而各学科间的交叉研究相对薄弱,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

在专业建设方面,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瓶颈。“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实务经验,而从行业引进的专家又难以保证长期、稳定的教学投入;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尽管一些院校重视实践教学,但受资金、场地、合作单位等因素制约,校内实训设施难以完全模拟复杂的刑事执行场景,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学生大规模、高质量实践需求;专业影响力有待提升。开设院校少导致社会认知度低,招生规模受限,人才培养的辐射带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且各院校间交流协作不足,难以形成专业建设的合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刑事执行专业的发展壮大。

《法治周末》:对我国目前的刑事执行相关专业及法学实践教育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您还有哪些建议?

张大立:从理论层面来看,我认为应该加强刑事执行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要积极构建刑事执行全域、全环节的理论体系,明确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刑事执行理论体系。同时,要加强对刑事执行司法实践前沿问题研究,开展跨学科研究,积极探索刑事执行工作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相结合的路径,加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上升为理论成果,推动刑事执行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从刑事执行法学教育来看,要进一步健全法学实践教育体系,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重,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完善质量诊断评价,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效。要进一步加强与司法实践部门的合作,建议建立常态化的校地合作机制,加强与监狱、社区矫正机构、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师资培训等工作。此外,选派教师到司法实践部门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